《中外文化研究十论》带给我最大的阅读收获是更加具象化地去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实例、看待文化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歧视与不平等,也更加正视对外来文化接受和理解的态度问题。通过这一参考书目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夯实了我的知识基础并且纠正了我的认知偏差。通过比较文学课程所学习到的是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史,在此基础上对张隆溪先生的著作进行阅读,从学者具体研究的角度下,感受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形象学、阐释学等)在实例下的运用,有助于体味比较文学的魅力与价值,对这一门学科的认知也更加的多维立体。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作为张隆溪进入新世纪时期以来的学术论集,展现出其对东西方的文化冲突的宏观反思。在此阶段的张隆溪先生主张超越文化壁垒,试图尝试以“求同”来寻找总体规律。在书中所选十篇学术论文集的论述中,张隆溪将“本土经验”同“国际视野”相结合:少年时期扎实的国学储备,在北大求学时期同多位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等)接触,接受国内大家的学术思想;长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让其拥有更为宽广的国外学术研究资源。在进行学术论证中,张隆溪博引古今、中外,论据丰富恰当,论证思路清晰,语言通俗有趣,深入浅出。(原想读的是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但对其中字句理解实在没有太大的耐心,后弃之选读了张隆溪先生的《中西文化研究十论》。虽仍有些许引据论证,因才疏学浅读得些许朦胧,但却更有耐性和兴趣。)“本土经验”使他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学理的角度将传统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进行纠正(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外国文化冲击中国而带来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焦虑);“国际视野”让他不仅仅局限于一隅,促使其打破国家、民族、历史的分野,尝试去找寻一个全球化格局下中西文明相处之道——求同存异。张隆溪先生作为国际著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者,不愧被誉为是“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
宁夏大学
管韵怡